飛沙堰是都江堰渠首三大主體工程之一,位于金剛堤末端側向溢流堰,始建于唐代,古稱“侍郎堰”,因其排沙效果好,近代稱為“飛沙堰”。飛沙堰在歷史上長期采取就地取材,使用竹籠裝卵石年修年毀、年毀年修。建國后工程管理單位作了多次改進,1954年用干釘大卵石作壩面,1962年改為埋設木樁作縱橫格子墻,中間夾釘大卵石筑壩,1964年洪水毀壩后,重新修建砼格子墻,用水泥漿釘大卵石沿用至今。因該部工程運行時間較長、局部老化,長期受內江河水沖刷,導致2020年汛期飛沙堰尾段護岸出現險情,水毀掏空河堤長度約60m,面積約670m2。
為確保飛沙堰安全運行、排除險情,保障工程安全和下游供水安全,都江堰管理局高度重視,成立冬修領導小組,制定方案、落實責任,局主要領導親自部署,分管局領導具體落實,局工程科、供水科、渠首中心和設計院等部門進行現場詳細踏勘和方案確定,加強與紫坪埔公司和下游有關單位的協調。鑒于施工期間不能斷流,決定實施臨時加固處理方案,主要對水毀沖坑采用人工裝卵石鉛絲籠兜回填,面層采用砼砌卵石露頭,并沿受損邊緣水泥漿灌漿。工程于2021年1月20日開工,業主會同施工、設計、監理單位加強質量、安全管理,搶抓工期,工程于2月5日順利完工并通過驗收,為渠首工程安全度汛打下堅實基礎。